从校园倡导认识残障:分享会节选& 相关资源

Disability Awareness on Campus: Webinar Excerpt & Resource Kit

在去年11月和今年2月,CSA分别举办了两期「从校园倡导认识残障」的线上分享会。期间,两位有丰富经验的残障权利与正义的倡导者与我们分享了她们在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倡导经历、观察和反思。两位嘉宾的分享虽然是着重点是在倡导上,但是运用的模式和方法多元,并且融入能力建设的空间来培养个人和社群的赋能。倡导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只有机构、政策,也有身边的伙伴。在此CSA摘选了一些嘉宾的发言与大家分享。零散的语句引用需要放回具体的语境解读。因此,鼓励大家通过参与分享会的方式来更全面地了解嘉宾分享的背景。

沈丞晴:特殊教育专业,残障融合社群少数派说创始人和理事长,残障生活理论培训师。残障大学生入学适应支持项目少数帮监制,少数派残障女性项目发起人和负责人。

胡鸾娇:肢体障碍者,研究者,倡导者。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国际教育政策博士,残障社群Disability Without Borders创始人,目前就职于布兰迪斯大学残障政策研究所。

两位残障倡导者的分享节选:

中美高等教育中的倡导经历、观察和反思

倡导是公民表达的基本权利。倡导开始的界限往往没有那么清晰。因为国内高校目前没有资源或项目提供系统性地学习,残障倡导者往往在产生权利意识之前就开始了倡导行动。

身边有人会说,不要给校领导添麻烦,不要给同学添麻烦,会觉得残障是小限制。在为残障权益倡导的过程中,残障不是最根本的限制因素,而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社会规训才是

在国内行动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残障倡导者不必拘泥于特定模式固步自封,倡导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微小的抗争、互动型的交流也是倡导的一种。

残障倡导者应该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被赋予更多的勇气去发声。许多残障者曾经被告知自己与残障专家相比缺乏专业知识,因此而受到噤声。其实残障者才是残障生活的专家,发声时可以依靠生命经验本身。

坚持残障倡导行动需要社群内伙伴的相互支持。倡导行动是消耗大家能量的,需要建立连接让大家觉得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有时倡导不会立刻得到改变,不少伙伴也因此觉得沮丧。但成功的部分在于我们没有麻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争取改变。

在北美组织残障倡导活动的第一步可以找到学校内的资源(残障权益办公室、残障中心、相关委员会、学生组织等)并尝试参与和连接,让自己残障倡导者的身份被看见,其他信息也会更有可能被推到你面前。

残障文化中心注重社群的建立,注重残障文化,注重让残障学生有归属感,而不仅仅是支持残障学生的学术方面的合理便利支持。我觉得残障文化中心有一个社交层面的支持,有些像(但不仅仅是)affiliated groups。

在Disability Without Borders社群里,我在自己的公开备注里加上了我的残障特征,希望作为一个示范告诉大家,这个社群空间是鼓励和欢迎大家去表明自己的残障特征的。原来有人和我私下说ta的残障类别是非常被污名化的,在社群一段时间后,ta敢于在这个社群中去公开分享自己的障别以及困境。

去支持国内伙伴的途径:分享信息,资源,让国内的伙伴了解不同的残障角度,职业发展机会,包括奖学金出国受教育的机会,资料的分享,志愿者从文书材料的支持到模拟面试,通过平台的讨论形成社群的氛围,让大家看到不同社群成员在做什么,鼓励性的社群环境。当学者/研究者看到社群成员遇到的困难,可以运用自己的平台和空间去扩大这个社群的声音。

残障资源分享

少数派说文字课程

残障理念科普

残障理念实际应用

残障身份认同

社工服务、支持理念